深度:中国足球从未真正立 又何来破?

https://www.8bo8.net_2021-04-01 16:10_来源:新浪体育

  深度| 新浪体育 #足球深度策划

  距离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接受白岩松的采访,已经过去了快半个月。

足协主席陈戌源接受白岩松采访足协主席陈戌源接受白岩松采访

  上周,延迟了大概30天的中国职业联赛三级准入也已经落地。

  经历了一个寒冬的中国足球,似乎看到了点复苏的迹象。

  人们用不破不立,来形容这两年市场投资下滑、金元退出、银根缩紧和20多支球队解散的中国足球。

  确实,在包括疫情和整个体育市场向下的大环境的打击下,中国足球经历了泡沫的破裂。

  但是他们真的“破”过吗?“立”又从何说起?

  01 GDP大省养不起一支中超队 

  中超16队、中甲18队、中乙23队。

  虽然距离官方的金字塔构想还有差距,至少今年这个准入关是过了,下面的比赛至少是能打了。

  从去年开始,已经有多支俱乐部宣布退出或者解散,陆陆续续,这个数字破了20。

  但是任何球队的退出解散,都没苏宁来的震撼。一支超过35亿人民币身价的俱乐部,眨眼间就一文不值了。

  这给中国足球带来的,是彻底的讽刺。

苏宁退出江苏队运营苏宁退出江苏队运营 

  当然,苏宁退出倒不完全是限薪和中性名带来的问题。就是中性名不推进,估计苏宁也玩不下去了。

  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母公司资金链断绝,没奶饿死了孩子。

  中国足球俱乐部们都要靠母公司输血才能活,如果江苏苏宁俱乐部自己能造血,早就有人抢着买了,当然了,那样的话,苏宁也舍不得卖。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投入是无底洞,所以就放弃了。

  偶然翻看了一个中国城市GDP排行榜,江苏这个省的很多城市比大多数中超球队所在城市有钱。

  江苏的人均GDP排名中国第3,达到了1.79万美元,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江苏省内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城市就有7个。其中有4个高于最后留在中超的天津,他们是无锡、苏州、南京、常州。人均GDP都在1.5万美元以上。

  2020年天津的GDP是14083.73 亿元人民币,约合2178.753亿美元。人均GDP相当于1.31万美元,排名中国省市第7位。

  如果把天津当做一个单一经济体的话,天津的常驻人口数在柬埔寨和乍得之间,可以排名世界第73。

  GDP则比新西兰希腊略多,在秘鲁后排名世界第50。人均介于克罗地亚的1.4033万美元和罗马尼亚的1.2813万美元之间。

“天津保卫战”最后时刻胜利“天津保卫战”最后时刻胜利  

  但是这样一个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中,进入世界前100的中国直辖市。临到铃响才在政府的干预下活下来,算不算咄咄怪事?

  这次重庆差点也玩不下去了,重庆市政府出面给协调了赞助。

  输血,又活过来了。但是每年都要这么下去么?

  这次这个政府领导重视足球,就给足球输血,下一个领导不重视了,足球队就完蛋?

  以前的厦门蓝狮、云南红塔、这次的江苏苏宁,不都是这么完蛋的?

  北京人和就是当代游牧俱乐部,哪里有钱去哪里,逐水草而居,拿不到政策了,就解散。

  02 公益只能带来等靠要

  说中国足球到了低谷,现在是不破不立。

  但实际上未必算得上破、也未必有立。

  先要有立才会有破,问题是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一直都没立起来,一直都存在各种问题。

  破了的可能是以前专业化体制下的青少年培养机制,这个机制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一直都没能形成立的模式。

  金元足球的弊病已经被指摘了5年,今年不过是出现了一次硬着陆。

中超摘下金元足球的帽子中超摘下金元足球的帽子

  以这个契机,推进足球改革,推进足球的市场化本来是很好的方向。毕竟压低了成本,可以想办法让俱乐部正循环,挣钱。

  但是陈戌源主席接受白岩松访谈时,关于足球的公益属性论断,显然步子迈得不够大,或者是根本没意识到我们的职业联赛根本缺陷是什么。

  一个职业联赛的投资者是公司,公司的属性首先是活下去赚钱。一如当年农业要搞包产到户,让农民有积极性吃饱。

  不赚钱的联赛去强调公益,公益是什么?

  为什么先进国家的职业联赛是能够为国民经济纳税做出贡献的,而中国的职业联赛却要强调公益性,继续躺在国民经济肌体上等!靠!要!

  等国家输血、兜底?

  公益,也就是投资不要讲求回报的委婉说法。

  一个本可以给国家创造财富和税收的职业化、社会化赛事,却变成了希望企业俱乐部自愿捐献的平台。

  投资足球的公益属性永远都不应该是投资足球的初衷,哪怕是现在的初级阶段的中国足球。

  公益,就注定了这种职业投资的不可持续性。

  国企领导对于职业足球必须赚钱这一点,是没有切肤之痛的,因为他们考虑的方向不是赚钱。

  而是怎么给市领导、省领导不添麻烦,添彩,让更大的领导觉得自己治下的文化体育事业做得好。

  民企有这个钱去扶贫一下不好么?给那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添什么爱马仕包,增什么宇舶表!

  其实想想,如果足球回归公益的话,也未必不可。那是不是所有的俱乐部都回归国企比较好。

  俱乐部球员变成事业单位编制,发工资,给点奖金,最后退役的时候买断工龄,像以前一样,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毕竟当下的中国足球改革,正在走进一个不能认清市场属性的黑胡同里。

  03 泡泡龙的故事

  中国足球的泡沫破掉肯定是好事。

  但在泡沫破碎后,不能深刻探求和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泡沫,这个泡沫的制造机制就会依旧存在,那么中国足球就是个只会吹泡泡的“泡泡龙”。

中国足球会是个“泡泡龙”吗?中国足球会是个“泡泡龙”吗?

  还会产生新的泡沫,继续吹下去,循环吹下去。

  中国的体育机制在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前,一直是国家投资的全民所有制社会公益事业。

  93年之前,中国的各支球队是属于各个省市体育局的,算是事业单位编制。

  93年职业化后,当初的甲A联赛其实和现在的中超在所有制上没什么区别。

  这个机制一直在进行演化,但是没有产生质变。

  我们当下的职业联赛,其实是从事业单位编制,变成了国有企业和民企双重投资进行市场竞争。

  国企可以不计成本,民企也可以“先”不计成本投入,再要产出。

  一如广州恒大的拿地、要融资、求政策。

  中超的性质,其实至今仍然是行政指导下的、一个国有和民营企业合作的形式。

  所谓的职业联盟就没有建立起来,而未来就是建立起来了,有多少自主权,也很难说。

  中超没有过渡到职业体育应该有的自我管理机制上,行政命令不断对职业体育的产出进行干预。

  中超改名是危害所有俱乐部收入的例子,一个行政命令,仅仅以希望股权多置的目标来提点,就导致所有的中超俱乐部都少了1000-4000万收入。

  按理说,中超和中国足协应该是一个协商机制,但是现在作为管理部门,中国足协依旧对中超和职业化的中国足球联赛收入业务有着管控权。

  虽然有一些俱乐部号称自己有了盈利,做平了账目,但那是在母公司各种模式的投入基础上的。

  没有合理收入支出比,中国的各支球队依旧会亏下去。

  母公司的投入机制、靠着广告效益来带动足球投入意愿这种不合理的机制,就永远会存在,中国足球泡泡龙也就会依旧存在。

  一个必须让大多数公司能赚钱的联赛,才是未来中国职业足球努力的方向。

  明确中超产权属于所有投资人,给投入中超和中国足球的各家俱乐部以足够的尊重,尊重他们中大多数的意愿,建立起自我管理机制,这才应该是中国足球基础联赛的改革方向。

  否则说再多,中国足球任何的做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

  泡泡龙依旧会吹泡泡,破掉的是泡泡;立的,也不过是新泡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