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霄鹏拿下上赛季最佳主帅?超过了"参照点"

https://www.8bo8.net_2019-10-08 10:10_来源:新浪体育
李霄鹏 李霄鹏

  来源: 方寸 方寸天地 

  2018赛季,率领山东鲁能取得中超联赛季军的李霄鹏为何能够比带队获得冠亚军的主教练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并收获了中超最佳教练称号呢?

  我们可记得鲁能在官宣李霄鹏担任主教练时整个舆论场的反应么?点赞者寡,唱衰者众。大家觉得,鲁能上赛季用的是世界名帅马加特,带队成绩是联赛第六。如今鲁能既没增强外援,也没引进内援,再用上一个没有中超执教经历的本土教练,能保级就不错了。

  李霄鹏上任之后公开讲:鲁能的实力不在前五名之列。大家也普遍觉得这是实话。

  这样就形成了人们判断李霄鹏执教成功与否的一个“参照点”。这个“点”在马加特的带队成绩第六名之后,在鲁能历史上的较差战绩第十二名之前。也就是联赛排名的七至十名之间。如果李霄鹏带队,取得第六及以上的成绩就是成功,取得前三就是非常成功,要是拿到冠军就是神话;如果排名在10名以下,就是失败;在七到十名之间,就是正常。

  而上港与恒大就不同了,在大家心里,冠军才是“参照点”。他们拿不到第一就是失败,拿到第一则属于正常。

  李霄鹏率队拿到了季军,大大超过了人们心中的“参照点”,而上港与恒大主教练的带队成绩只是达到或接近人们心中的“参照点”,所以,李霄鹏自然就成了最佳主教练的不二人选。

  绝大多数人对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该结果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变化而完成的。人们真正看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最终结果与“参照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偏差。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对得失、成败、悲喜的判断是根据“参照点”决定的。这个也被称为决策的“参照依赖”。

  传统经济学的“偏好理论”假设,认为人的选择与“参照点”无关。行为经济学则证实,人们的偏好会受到单独评判、联合评判、交替对比及语意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的效用是绝对的,行为经济学则告诉我们,金钱的效用是相对的。百万富翁再得到1000元,与身无分文的穷人得到1000元,感受到的愉悦有天壤之别。你今年收入30万元,是高兴还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奋斗目标是10万元,你也许会感到愉快:假如你的目标是100万元,你就会有点失落。

  “参照点”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来自比较。与自己的过往比较,与身边的人比较、与成功人士比较等等。比较的内容也很多,比如:环境、条件、能力等等。这种比较又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一个人,“参照点”高,动力可能会足,得到的也可能会多,但快乐与幸福的感受也可能会少;“参照点”低,可能动力不足,得到的也少,但愉悦与幸福的日子也许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