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文重写说起 为什么足球离中国老百姓如此遥远

https://www.8bo8.net_2019-06-27 16:10_来源:新浪体育
奥古斯托给小球迷回信 奥古斯托给小球迷回信

  文章来源:肆客足球

  “重写,写身边熟悉的人。”当一个小女孩怀着满腔热情写下对奥古斯托的爱时,语文老师给出了冰冷的评语。“写身边熟悉的人”,在该语文老师心目中,足球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是不切实际的。

  这是目前中国老百姓对足球态度的缩影。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会觉得足球离自己无比遥远?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

  [足球离老百姓遥远是事实]

  很多球迷看到小女孩的经历后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怒不可遏,那是因为球迷对足球很亲近,他们生活与足球的距离很近。球迷对足球的感情、认知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真正的球迷有多少?他们足以构成中国社会的主体吗?

  显然不能。大多数老百姓为何会觉得足球离自己很远很远?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存在;二是主观意识。

  客观存在就是社会事实,也可以理解为中国足球的现实环境。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产水平,一定程度上与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成正比。过往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20年,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20年前中国的经济水平是欠发展的。

  世纪之交,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还在为了吃饱穿暖而奔波。很多人根本没见过足球、足球场,甚至都没听过“足球”这个词。足球离中国老百姓无比遥远,20年前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社会事实。

  现在这样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了吗?2016年,王健林在一次演讲当中提到:“中国超过13万人才拥有一块足球场;美国平均4.6万人拥有一个足球场,日本的数据是3.8万。”13万人拥有一块足球场是什么概念?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一次专业足球场。

  那个语文老师为什么会觉得足球遥不可及?对于中国大多数人而言,这就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这一点,正是中国足球最残酷的现实环境。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对足球的看法,很简单,你至少要让我见得到足球、足球场吧。2016年5月份,国家多部门联合下发《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从2016年-2020年,任务是全国建设足球场地约6万块。谈得上对一个人熟悉,那至少要有见面机会吧。

  另一个层面是主观意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但是主观意识也会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目前主流教育对于足球的主观意识是什么呢?

  我们就简单剖析一下小女孩给奥古斯托写信这个案例。一般小学生的作文,老师一般都会评价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至少是优良中差吧);但语文老师给小女孩的评语是:重写!足球,甚至根本不在主流教育的评价体系之下,它是被排斥的,它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踢球就是错误的,球踢得好的都是坏孩子——这也是我少年时期接受的价值观。要说清这个现象是另外一个课题,我想着重讨论的是,这种现象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2012年《足球报》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成都七中通告处罚“置学校的相关规定于不顾,中午在操场踢足球”的10名同学。这个案例被炒热,是因为最初的发布者拟了一个这样的标题:中国足球怪现象——踢球有罪!当时黄健翔、邹侑根、吴高俊等多名足坛人士转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肇俊哲更是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愤懑:“我可以说脏话吗?”

  这个案例被炒热起到的社会效应,其实和小女孩写作文被炒热一样。主观意识可能会对客观存在产生怎样的反作用?我们可以从小女孩看到老师评语的反应猜想一下:倘若这件事情没有被放大,小女孩没有得到奥古斯托的回应。写足球、踢足球是错误的——这样的观念可能就永远根植于小女孩心中。中国足球的一点星星之火,从一开始就被永远掐灭。

  如此残酷、可怕的事实,每天就在中国悄无声息的发生着。

  假如老师给予老女孩表扬呢?小女孩可能明天就跟父亲说:“我想买一个足球、我周末想去看球”——如此可喜的事实,也完全可能在中国开花结果。

  [足球教育的价值一直被忽略]

  我是西南人,上文中提到处罚学生踢球的成都七中,其实是中国西南地区数一数二的中学。成都七中当年不让踢球的原因之一,可能正是想让全校师生将时间投入到教学上。近些年,科学文化教育的社会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即便在成都七中这样的名校——足球教育的价值被无视了。

  黄健翔当年转发那个新闻发表的评论是:“踢足球的孩子不是坏孩子。踢足球跟打篮球、打乒乓球、游泳、唱歌、跳舞、画画、弹琴、练书法等等一样,都是孩子的权力,也可以帮助他们成长。”

  足球可以给人带来什么?挫折教育、团队精神教育、沟通能力提升……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却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财富。中国的绝大都数人青少年时期,应该都有一个经历:六年级、初三或者高三,学校的体育课彻底被语数外老师霸占了。升学临近,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升学创优的压力越来越大。

  很多家长对足球望而却步,是仅仅是因为这一点:读书有一个既定的、社会公认的判断体系,沿着这个体系一直向上爬,名牌大学、豪车和大房子真的不是梦。一直沿着足球这条路走下去呢,在中国没有既定的社会判断体系,现存的标准千疮百孔。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足球判断体系,并且得到社会公认,至少目前看不到希望。那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可不可能在教育和足球这条路上建立一个流动通道,这样当家长主动鼓励孩子拥抱足球时,在人生选择上至少尚有一个退路。

  这并不是我的空想主义,而是日本足球目前发展最具竞争力的青训体系——双轨制。“双轨制”是什么意思呢?在日本,球员可以从高中足球联赛进入职业梯队,被职业梯队淘汰也有机会进入高中踢高中联赛再度证明自己。

  “双轨制”这个词被提到最多,是在吹捧日本青训体系的竞争力;而我想要强调的是,日本做到了足球在教育体系当中的兼容,这个兼容有多达意义?足球教育的意义没有被忽略,老师、学生、领导、家长,都对踢球已经习以为常,日本绝对不是出现“小女孩写奥古斯托”的事件。

  什么是足球氛围?这就是足球氛围。什么是足球文化?这就是足球文化。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一下,其实在日本的很多学校,足球部踢球踢得最好的学生,绝对不是坏孩子,相反,足球部教练对于学生成绩有严格要求,一旦成绩达不到“优异”,将面临停训处罚。

  我提日本“双轨制”,绝对不是倡导“拿来主义”。

  但他们对足球教育的很多出发点值得我们思考:例如日本整个国家都在试图努力营造“成绩好才能踢球”这样的社会氛围。在日本选择足球不意味着一条不归路:这跟独木桥挤过去了就是天堂,挤不过去基本就是人生的坟墓。日本足球从教育体系当中获益良多,而日本教育也依托足球体系拓展了更大的教育空间。

  这里头最大的奥秘,就是双方的兼容性;而不是中国语文老师给小女孩的评语写的那样:中国教育赤裸裸的排斥足球,对写足球、写球员根本不做优良中差的评价,只有一条路——重写!

  文: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