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刚:30岁大器晚成 承载着中国职业联赛的不幸

https://www.8bo8.net_2019-04-15 20:10_来源:新浪体育
王刚已完全征服国安球迷 不少球迷戏称边卫别问 问就是王刚 王刚已完全征服国安球迷 不少球迷戏称边卫别问 问就是王刚

  稿件来源:肆客足球

  国安的中超五连胜让球迷重新认识了赛季前新签下的右后卫王刚。

  而王刚在上一轮亚冠那出“致敬贝尔”的人球分过登上了赛后的新闻标题。

  在此之前,你想要搜索王刚必须在前面敲上“国安”二字。

  而现在哪怕你只是想搜索那个演和珅的王刚,百科第二条也会跳出北京国安的王刚,提醒你这个30岁的中国足球运动员总算踢出点名堂来了。

  王刚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眼里,若非有“和珅”的加成,恐怕还不如李明有辨识度。

  即使从事足球这样较为特殊的工作,王刚也当了30年路人甲。

  另一个国人更为熟稔的王刚,尚且34岁时才因《夜幕下的哈尔滨》为人所知,或许你会说竞技体育和文娱圈怎么比?醒醒吧,这里是中国足坛,矮子里拔将军还要讨论职业巅峰期就太较真了。

  本土球员但凡有个冒尖儿的苗子,我们恨不得立刻把他揠成参天大树。哪怕是昙花一现,对于求贤若渴的中国足球来说都得趁“现”的时候赶紧多榨点汁。

  从这个角度来看,20岁出头还是30岁出头,没差,反正大多数人都“火不过三年”。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有一句:他王刚的确30岁才熬出头,那现在20岁的球员都干嘛去了?

  30岁的王刚是怎样炼成的

  大器晚成通常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时机不对,要么是身份不对。

  当然我们用“不对”来形容本身就有马后炮的嫌疑,但这个时代早就对“以结果来推前因”司空见惯。有的歌手可能出道二十年最终却演戏出了名,有的运动员勤勤恳恳比赛十年最后因一部综艺翻了身。

  至于王刚,这个以舍甫琴科为偶像的男孩,后来没有成为“核弹头”,但如今在国安的比赛中,只要他边路带球就能听到场边球迷高声呼喊着“盘他!”

王刚也并非故意把边卫当边锋踢,毕竟他本来就是锋将出道。

  王刚也并非故意把边卫当边锋踢,毕竟他本来就是锋将出道。

  他的职业生涯前期基本是位置逐渐被后置的过程,从前锋转为右边锋,又从右前卫退居右后卫。

  如同地面传控的开山鼻祖瓦伦西亚陆续将阿尔巴、贝尔纳特,以及后来的何塞-加亚从锋线球员改造为边后卫那样,王刚也从一个渴望做单箭头的中锋,转型为一名真正的右后卫。

如今司职御林军右后卫,王刚也不是第一次用右边锋的技术动作惊艳全场了。

  如今司职御林军右后卫,王刚也不是第一次用右边锋的技术动作惊艳全场了。

  今年3月13日,在北京国安与日本浦和红钻的亚冠小组赛中,王刚多次完成solo过人尽显快马本色。

  赛后浦和红钻主教练像个醋意十足的家长一样艳羡道:你们家38号孩子真的强,把我们左路都打爆了!

  凭借此役的出彩表现,王刚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国家集训队的名单当中。

贵州人和时期贵州人和时期

  “把球传给3秒后的自己”,这个不是段子的段子实践起来有多难,从王刚现在的热度就可见一斑。当看到那个动图的一瞬间就会条件反射的感叹一句:留过洋的就是不一样。

  王刚在球场上所展现出的速度和技术优势,与他早年留洋的经历分不开关系。

  我曾经亲眼见过张呈栋在西班牙足球饮食管理下的成果,不说有半个欧洲球员的体格,至少也顶半个南美球员了。论专业性,中国足球的体系还只是小学生。

  1999年,10岁的王刚进入天津火车头青训营,2004年随国少队获得亚少赛冠军,2006年随国青参加葡萄牙四国赛,并引起了葡超豪门本菲卡对他的注意。

  2008年,王刚与葡乙查维斯队签约,他以单赛季出场13次打入3球的成绩帮助球队升级葡甲联赛。次年王刚转投葡甲贝拉马尔队,在17场比赛中打进4球帮助球队占领积分榜榜首。

  2010年5月9日,葡萄牙足球甲级联赛最后一轮,贝拉马尔队主场1-0击败卡雷加多队顺利升入葡超,王刚也成为了继董方卓、张呈栋和于大宝之后第四名登陆葡超的中国球员。

  2011年8月,王刚与山东鲁能签约,如果他从那时起就坚守在中超赛场,或许如今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但这个天津小伙的故事总是伴随着转折,他再次被租借到葡甲球队,彼时留洋的意义已经失去,这第二次异国之旅让王刚蹉跎了太多时光,也为他的大器晚成埋下伏笔。

  30岁后的王刚往何处去?

  回顾近二十年来留过洋的中国球员,有据可考的至少有200来号人,但真正在大众球迷心里留下印象的也就那么几个。

  中国球员可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苏明哲,他们在国外混不下去了自然会乖乖回来。在国内踢球是钱多活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真正尝过中超甜头的人,谁还愿意去国外闯?

  多少足球少年怀着赤子之心前赴后继地闯荡海外却不断强化着“留洋只是镀层金’的概念,大多数人最终都臣服在了“回国赚钱”的现实下。

  运气好的或许成了“于大宝”名利双收,运气差点的,也就成了“30岁前的王刚”。

鲁能时期鲁能时期

  2015年,王刚加盟中超球队贵州人和(现北京人和)。

  当留洋回归的王刚正式进军中超赛场后就遭遇了球队降级的困境,但至少现在我们不能说这次转会是失足之举,如果没有经过2017赛季中甲的磨砺,王刚便没有2018重返顶级联赛并在京城主场用个人高光打动国安的契机。

  对比同样留洋葡甲归来的韦世豪,王刚回国发展的起步就已经晚了。

  2017年2月,不满22岁的韦世豪被莱雄伊什租借到上海上港,从此就转战中超。尽管王刚2011年就拥有鲁能球员的身份,但直到2015年加盟人和时他才全身心地转战国内赛场,而那时他已经26岁了。

  就年龄差异对职业成就的影响而言,我的想法经历过两次明显的转折。最初,我以为年龄就是硬伤。当后来我自己也不再是最年轻一代时,带着点赌气意味地,我觉得自己永远是承前启后吸取时代之大成走在前沿的弄潮儿,服老?不可能的。

  直到看了阿贾克斯淘汰皇马的欧冠比赛,我才不情不愿地吐出一句:年龄,还真就是硬伤啊。

  本赛季,王刚的加盟确实补强了国安在右边卫上的短板,但以他这种踢法想要更进一步的话,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第一个真切的感受就是——体能。

  30岁的王刚跑出了右路走廊,但继续跑下去,不久就要面临体能不支的硬伤,这也是他必须忍耐的附加值。

  30岁以后,职业生涯已经过了大半,但初露锋芒的王刚们却要拿出20岁的勇气去拼,否则又要背上“昙花”的庸名。

  你看,要躲过这世界对你所有的定义和假想实在太难了。

  你只能踏过去,呼喊和求救一样,没有意义。

  很多人连10岁的王刚都当不起

  我相信有些球迷会有和我一样的经历,每当听到有不看球的人盲喷国足时,你明明有一万句话想反驳,但话到了嘴边无力地化为一句:唉你不懂,其实……好吧确实挺菜的。

  他们不晓得中超中甲,也分不清亚冠和亚洲杯的区别,对世亚预的认知停留在“国足一百年也进不了世界杯”的层面,但他们就是可以自信地对中国足球评头论足。

  你想告诉别人把中国足球脸谱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急得面红耳赤甚至想拉住他们强行科普中国足球上下五千年,但是只要你稍微冷静下来就什么都不会说,只是木然地跟着旁人附和:是啊,踢成这样不如解散了吧。

  其实仔细想想,无论是中国足球,还是中国球迷,都很像大学时期的我: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我们总拿中国职业足球环境太差说事,不如说得更现实更血淋淋一点吧,把一个热爱足球的孩子从业余送上职业道路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足球在中国和摄影一样,都是烧钱的兴趣。从购买装备到找教练、打通门路,别说你没钱像王刚一样去葡萄牙留洋,家底不厚怕是连青训营都进不去。

  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在通往职业的道路上,他们不是一步一个坎儿,而是一步一个钱眼儿。

  当工薪阶层的家庭实在不能砸锅卖铁自断双臂去帮孩子追逐一个看不清未来的未来时,他们唯有选择半途而废。

  对这些孩子来说,安安稳稳当个体育教师就是最好的归宿了。他们会在看国足比赛时一边骂娘一边怨娘,幻想着如果当初家里多个百八十万,现在自己指不定比武磊还风光。

  人们总无意识地偷换概念,所以才有了“十四亿人里没有一个会踢球的”,但我们都清楚这是足球人口的锅。人口基数大,足球人口比例却搬不上台面,除了兴趣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量潜在的足球人口连“10岁的王刚”都望尘莫及。

  作为当年世少赛国青之星,30岁的王刚,他拥有属于个人的幸运,也承载着中国职业足球的不幸。

  他不会再做着10岁时足球小将的梦,也不会放着20岁时枯坐替补的空,他比我们更理解中国足球之难,因此委实问不出那句义愤填膺的“未来谁抗”。

2011年1月23日,葡超对阵波尔图,那一年他22岁2011年1月23日,葡超对阵波尔图,那一年他22岁

  30岁的王刚,能当一次贝尔,上一回头条,未来兴许还能身披红色战衣为国争光,足够了。